人性、阶级性及其他
□ 盛禹九
最近,有人向我提出一些关于人性、阶级性和党性的问题。我的答复如下:
第一个问题,什么是人性。
什么是人性?荀子的解释是:“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。”也就是说,人性主要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或特性。人有两种属性:自然性,社会性。对这种与生俱来的本性,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论。
众所周知,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,孟子有“性善”说,所谓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;“仁、义、礼、智,非由外烁我也,我固有之也 ”。荀子有“性恶”说,“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”。告子有“性无善恶”说,“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,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”。还有杨雄的“善恶混”说:“修其善则为善人,修其恶则为恶人。”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、孟德斯鸠等人主张人有善性。更多的人,如加尔文、黑格尔、尼采等,则强调人是绝对恶的。基督教认为人有“原罪”,人性是恶的。培根、费尔巴哈、马斯洛等人,则认为人有灵魂,灵魂可善可恶。
以上几种学说,我支持“善恶混”说。一个人呱呱落地,食是为了生存,色是为了繁衍。这是人的本能,自然属性。英国一位著名的动物学家用大量生物界的事实说明,动物和人类基因的基本特性就是“自私”,它们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地复制自己,在进化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争取生存和扩张。
人们常引用一句话:“人一半是天使,一半是野兽。”它说明,不论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,都潜藏着“善”与“恶”(即“人性”与“兽性”)的因素。“自私”和“利己心”本身并不是恶,是人“生存和扩张”的需要,但可能产生恶。
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穷的,除了食、色等“原欲”外,还有其他欲望或需求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,人类有5个层次的需求:生理的需求,安全的需求,社交的需求,尊重的需求,自我实现的需求。这些需求有的是先天的,更多是后天的。在社会资源匮乏、社会体制不合理或社会风气败坏的情况下,都能唤起人的恶性心理膨胀,如嫉妒、欺骗、贪婪、凶残等,于是“自私”变成“损人利己”,无恶不作。为了规范人的思想行为,减少和避免社会的矛盾与混乱,于是产生了道德和法律,起到了“止恶扬善”的作用。正如告子说的:“性犹湍水也,决诸东方则东流,决诸西方则西流。”
第二个问题:人性和阶级性。
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。1942年,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中指出:“只有具体的人性,没有抽象的人性。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,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。”为了阐述毛泽东的这一思想,陈伯达写了《人性 党性 个性》一文,强调“在阶级社会里,人性的问题就是阶级性的问题。人性和阶级性的一致”。这个观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奉为圭臬。
……
(共4608字)以上文字节选自《同舟共进》杂志。邮发代号:46-56,订阅电话:020-3830 8908(发行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