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图名利,只图战斗力
——访模范科技干部顾永顺
□ 本刊记者 简 洁
顾永顺,湖北恩施人,1939年9月出生,1954年6月入伍,1960年3月入党,中共十三大代表、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委员、高级工程师、专业技术二级。入伍58年来,扎根粤北山区从事科研革新55年,潜心钻研后勤搬运机械化,取得科研成果74项,其中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,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、三等奖16项,国家专利16项,发明成果在全国各省市200多个师团单位推广使用。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、三等功3次(其中中央军委授予1次),被评为“全国科协先进工作者”、“中青年有特殊贡献专家”,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,20多次被广州军区评为 “劳动模范”、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学雷锋标兵”、“基层建设先进个人”,2003年被广州军区授予“模范科技干部”荣誉称号,2007年作为广州军区代表之一参加全军英模代表大会。
2012年7月31日,广东省政协一行数人在“八一”建军节前夕驱车至粤北某仓库拜访顾老,恰逢该县领导到此进行“八一”慰问,我们旁听了座谈会。会上,顾老询问了驻地一段建成不到两年即被压坏的公路的修缮工作,反映当地群众已忍受了三年多的不便,关心民生之情溢于言表。72岁的顾老精神矍铄,思维开阔,言谈活泼生动,话语实在。作为一名部队基层科技工作者,他对我国国防建设有着深层次的思考;作为一名老政协委员,他心系国家、民族,积极建言谋策,在采访中谈出了许多“真”且“实”的内容。
【勇于创新,不能闭门造车】
《同舟共进》:您1954年进入军校学习时,文凭还相当于中专生,五十多年来您潜心研究,发明创造,为部队作出了很大贡献,至今仍工作在基层第一线。您这股勇于创新的劲头从何而来?
顾永顺:我到现在,文凭都还是中专生,我的学历那时在这里还是最高的。后来我在工作之余自学了微积分、高等物理、机械等专业知识,但没有再去搞个高文凭。我不是专职搞科研的,这里也不是科研单位,而是一个仓库。我的情况在全军属于特殊情况。现在所在的技术革新小组,是没有正规编制的,我是业务处的高级工程师,手下由检修所的技术员和保管队的士兵临时组成,技术革新是业余时间搞的。这样持续了很多年后,我现在才是专职的。
之所以延续到现在,有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因素。“天时”是上级的重视,做出点成绩后,各级都很支持,才有现在的规模。“地利”是我们这里有废品武器,经费不足就可以利用这些;另外我们有火炮、有枪械,又有场所,就像医生要有临床的环境一样。“人和”是因为这里有搞技术革新的传统,大家都有一股劲头,这就顺理成章有了成绩。别看我发明这么多,都是小打小闹,不是高精尖。我们在部队是做后勤保障,并非研究火箭导弹的研究所,要立足本职考虑怎样提高战斗力、保障力。摆在面前的问题很多,其中突出的一个是怎样把人工搬运变为机械代替人力工作,从而提高效率,减轻劳动强度。这既是战争准备手段,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原则,首先考虑战士,我以前自己亲自搬抬就累得够呛。
……
(共3246字)以上文字节选自《同舟共进》杂志。邮发代号:46-56,订阅电话:020-3830 8908(发行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