伯父彭德怀
□ 彭 钢/口述 周海滨/整理
彭钢,1938年生。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,第十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。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纪律检查部部长,全国妇联副主席,中共第十四、十五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。在工作中,她的认真、较劲、铁面无私远近闻名,曾有“军中女包公”之称。对此,她回应:“总有一面镜子在那里照着。”这面镜子就是她的伯父彭德怀。
“不知有多少人对我说,我的伯伯彭德怀是一场悲剧的主角。这也许是,但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弱者,他有着共产党人的信仰,追求真理,为国为民,把一切都舍弃了。我总在想伯伯为后人留下了什么呢?”在一篇回忆文章的开头,彭钢少将用饱含深情而又不失理性的笔触写道。
彭德怀一生无嗣。1950年,彭钢与伯伯第一次见面,此后,她陪伴伯伯大约生活了15年。在伯伯最为惨淡的岁月里,彭钢成为相伴膝下的“女儿”,成了困境中伯伯的重要精神支撑。
【革命低潮中发动平江起义】
“伯伯原名彭得华,出身赤贫家庭,因父病母亡,八岁就辍学了” 。
彭德怀对年少时的贫穷和困顿记忆犹新,彭钢转述伯伯的记忆:“那是在大年初一的时候,他的祖母让他带着我二伯父去讨饭。人家图吉利,说你是不是招财童子?伯伯实话实说,我是讨饭的,我不是招财童子,什么也没有讨到……”
1928年7月22日,加入中共不久的彭德怀与滕代远、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,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,任军长兼第13师师长。“在平江起义前,伯伯是国民党军队里的团长,手头宽裕,但他从不随便给家人,更没有自己花掉,而是把钱全攒起来,薪金、办公费、杂支费等大概有几万元,全用作了起义的经费,几乎占了平江起义经费的一半”。
同时,彭德怀成立了临时革命法庭,处决了一批反革命分子,他认为,“(这是)替革命群众申了冤、出了气、撑了腰,打击了反革命的气焰,这是完全应该的,十分必要的”。
可在“文革”中,有人借批判《怒潮》剧本批判彭德怀,在《人民日报》和《解放军报》上刊登文章,说“平江起义彭德怀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”。彭德怀十分生气,他说:“这不是侮辱我个人的问题,而是侮辱平江起义……”
对于有人批判发动平江起义是政治投机,彭德怀对彭钢说:“那时中国革命处于困难时期,起义是要杀头的,我投什么机呀!”
……
(共10510字)以上文字节选自《同舟共进》杂志。邮发代号:46-56,订阅电话:020-3830 8908(发行部)